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无讼》语段阅读9页

2025-07-19 08:26:55 121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无讼》语段阅读9页

24-25高一上·新疆克孜勒苏·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1]。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

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2]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谓Testcase[3]。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注释:[1]折狱:断案。[2]Sportsmanship:运动员风范,体育道德。[3]Test  case:判决同类案件可援用的判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每个人都注重修身,注重克己,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那么理想的礼治秩序就可能形成。

B.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人们把生活各方面的规则内化成习惯,这也成为人们维持礼治社会的重要方式。

C.文中“子不教”是“父之过”的“连坐”之法,表明了乡土社会中的长辈应该负起教化的责任。

D.法官为保护个人权利,在处理诉讼中,并不考虑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以期获得以后可以长期遵守的规则。

2.对上述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上社会是礼治社会,人们从小学“礼”,注重修身和自我的约束。

B.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律师,人们按约定俗成的规则生活。

C.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法律因时而变,律师成为不可或缺的职业。

D.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不仅用来明辨是非,也用来保护公民的利益。

3.作者以“球赛”为喻,其意图是(       

A.在乡土社会里,解决纠纷的方法是由维护秩序的长老来判罚。

B.说明一旦有人违反规矩,破坏秩序,整个球赛就无法进行下去。

C.运用类比,说明乡民经过长期的教育,将外在规则内化为习惯。

D.人们发生纠纷后,不主张利用诉讼解决,而是用传统礼俗来解决。

4.作者举《包公案》《施公案》成为传统畅销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无讼观念,时至今日仍有一定影响力。B.包公、施公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C.包公、施公是传统中公正执法的化身。D.包公、施公都是无讼制度的维护者。

5.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一观念形成的原因。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无讼》语段阅读9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065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451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