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归纳教材命题点】
一、文学性文本(小说)
必修上册 | 《百合花》 | ①细节(衣服上的破洞、两个馒头等)的作用;②物象(百合花)的作用;③景物描写以及回忆中的风俗描写的作用;④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⑤“我”的作用。 |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特定的内涵。 2.分析作品所蕴含的不同的时代精神。 3.把握“诗化小说”的特点。 4.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 |
《哦,香雪》 | ①象征手法(铅笔盒、火车);②人物形象的特点;③人物心理变化和情感波澜;④富有诗意的抒情化描写。 | ||
必修下册 | 《祝福》 | ①样林嫂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及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②次要人物的作用;③叙述者“我”的作用;④倒叙的手法;⑤简练而深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⑥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⑦鲁迅小说的主旨。 | 1.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分析突发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略小说多变的叙事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把握文学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 4.品味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5.分析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6.体会小说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①明暗双线交织并行的结构;②在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③“圆形人物(林冲)”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过程;④自然环境描写(风雪)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⑤伏笔、照应、铺垫等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 ||
《装在套子里的人》 | ①典型人物(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批判意义;②戏剧化的情节;③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 ||
《促织》 (文言小说) | ①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②设置悬念、线索等情节手法的作用;③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简洁凝练、片言传神的语言特点。 | ||
《变形记》(节选) | ①“变形”中寄离的社会批判意味;②运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③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荒诞与真实的关系;④双重叙述视角(格里高尔视角和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 ||
选择性必修上册 | 《大卫·科波菲尔》 | 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②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主人公体验视角、儿童视角的艺术效果。 | 1.把握小说中人物成长的精神轨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 2.通过小说感受不同时代、地域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3.不同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4.小说中环境的多重功能;影响、制约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展开,展现人物性格,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烘托气氛、隐喻主题。 5.感受小说多样的风格,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 |
《复活》 (节选) | ①细致的心理描写,运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展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②人物精神交化的过程及原因,典型人物形象的意义;③标题“复活”的意蕴。 | ||
《老人与海》(节选) | ①人物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②冷静、密实、含而不露的叙事风格,简洁、凝练而又精当的语言,省略、留白的艺术手法;③细节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④内心独白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 ||
《百年孤独》(节选) | ①“魔幻”情节的象征意味,魔幻与现实的关系;②通过日常生活的书写来展现宏大历史;③圆形循环的时间结构,循环式的叙事手法。 | ||
选择性必修中册 | 《荷花淀》 | ①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②两条线索既交叉又分开运行的特点;③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④通过简单朴素的对话,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⑤“荷花淀派”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作风格。 | 1.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体会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 2.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分析人物的典型性,理解小说的“真实”与“虚构”。 |
《小二黑结婚》(节选) | ①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②细节描写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方面的作用;③“山药蛋派”通俗生动、乡土气息浓烈的写作风格。 | ||
《党费》 | ①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②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和倒叙的作用。 | ||
选择性必修下册 | 《阿Q正传)(节选) | ①典型人物(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②“精神胜利法”的内涵;③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④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 | 1.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2.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学写文学评论。 3.从语言锤炼的角度,探究传品语言的表达技巧,撰写语言鉴赏礼记。 |
《边城》(节选) | ①散文化小说的特点;②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③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④作者创作“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的意图。 |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分析及教考结合建议24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073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