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份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诽谤侮辱、煽动滋事、公开隐私等方式,侵害他人的人格权益,破坏网络空间正常秩序的失范行为。网络暴力类型多样,成因复杂,隐匿性强,呈现为线上暴力与线下滋扰的复合型形态,而青年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行动者,更容易在使用各类社交媒体时遭遇各类网络暴力事件。
青年群体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暴力事件中不同性别群体存在差异。相比于男性而言,网络环境中对女性相貌的预设则更容易对女性形成暴力,也就是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相对于社会地位较低的个体而言,社会地位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发生网络暴力;对于认知同理心水平高的人来说,认知同理心水平低的参与者经历更多的网络暴力;遭受网络暴力的群体往往会感到愤怒、敌意和孤独,这类群体处于情绪压力之下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产生暴力行为。在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暴力现象尤为突出。这些暴力事件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造成冲击。研究表明,经历过网络暴力的人会减少在社交网络上的评论与发帖。
从网民心理方面来看,用户的情绪状态与网络暴力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或激动状态时,更容易参与网络暴力行为。此外,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也与网络暴力行为紧密相关。这些社会因素不仅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频率,也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群体极化效应、网络施暴成本低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研究表明,网络暴力现象往往来自网民消极道德情感和心理能量的积累。高水平的社会和情感能力与网络受害和网络犯罪以及更多地使用在线情感内容呈负相关,处理情绪信息能力越高的个人实施网络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越小,个人对网络暴力的看法反映了他们对网络暴力情况的想法和信念,这可能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然而,网络暴力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络暴力事件一般呈现为网络上各种语言形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动者的情感倾向。这些情感倾向往往源于行动者的不同动机和心态。依据网络暴力事件所涉及的领域和受害人群的不同,可以把网络暴力事件划分为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娱乐舆论和侮辱诽谤四类。这四类网络暴力事件都反映了青年群体对事件本体的高度关注,尽管关注事件主题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在寻求事实真相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四类网络暴力事件的情感倾向有以下几种总体特征:
第一,不同类型的网络暴力事件存在不同的情感倾向。在信任危机类型中,此类网络暴力事件可能与青年利益切身相关,青年的情感倾向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在食品安全类型中,网络暴力事件波及的范围大小影响青年的情感倾向;在娱乐舆论类型中,网络暴力事件是否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是否给社会造成恶劣后果影响青年的情感倾向;在侮辱诽谤类型中,网络事件对当事人造成直接不良后果和极端影响,在现实生活会影响青年的情感倾向。
第二,青年在网络暴力事件中表达积极情绪占比较高,表达出期待党和政府在处置相关事件中发挥作用的情感倾向。这说明网络社会仍然需要党和政府对其有效治理。同时还要注意的是,网络社会还存在“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态度,但整体趋势仍倾向于支持党和政府治理网络暴力事件。
第三,在不同类型网络暴力事件中的中立情感占比都比较低,这表明青年群体对这些事件的观点和情感认同上带有“群体极化”现象,即群体成员的观点会朝着积极、消极的两端方向发展,呈现出“极化”现象。
第四,在匿名或开放的评论论坛中,当某一群体成员匿名在网络上相遇并强调团体认同时,青年群体会不自觉地采取与群体内普遍认同观点相适应的立场。与自身利益不相关时,青年群体会更倾向于从众心态,根据网络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从培养青年独立思考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等方面合理引导青年群体的从众心态。
因此,为解决相关问题,我们应建构治理网络暴力的相关预防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应积极承担起内容审核的责任,确保推送的信息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谨防平台推送成为一个“盲盒”“黑箱”的角色,使得监管部门很难看清、查清推送结果中的违规内容,同时,平台应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建立针对青年群体用户的有效反馈机制,平台及时跟进并了解用户需求,优化推送策略。
媒体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理性发声不仅是塑造社会价值观的关键,也是引导青年认知的重要手段。媒体通过准确传达信息,能够有效避免误导和偏见,从而推动公共舆论向着更为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及时疏导网络舆情,防范负面情绪扩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青年重要关切的问题,如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等事件中,积极对青年进行价值引导和情绪疏导,防患“情绪茧房”中的负面情绪相互感染、交织扩散。
青年群体面对诸如“饭圈文化”“侮辱诽谤”事件应该保持理性思辨和独立决断,不被多数人的情绪舆论所裹挟,避免泛极端化和沉默化。这需要进一步加强极端言论管控,加强网络平台和媒体管理。同时,促进“沉默”群体勇于表达反对网络暴力的态度,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倡导风清气正的言论环境,鼓励富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对网络暴力表达正向情绪,形成良好的话题场域,促进对话和理解,减少“极化”现象的发生。
此外,培育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感,结合政府、社会、群众等内外部监督,督促治理主体深入交流、落实责任、规范行为,以共同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
(摘编自郭春甫 黄利芳《青年对网络暴力事件的讨论主题、情感倾向与预防机制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暴力类型多样,隐蔽性强,青年群体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更容易遭遇网络暴力事件。
B.个人对网络暴力的看法体现了他们的想法和信念,这将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
C.四类网络暴力事件说明青年群体尽管对事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寻求事实真相方面有相似性。
D.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有助于合理引导青年群体的从众心态。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安徽省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份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0803.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