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语段阅读9页
(24-25高一上·山西运城·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讨论权力的性质时,提出了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在这三种方式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第四种权力,即时势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权力不容忍反对。
①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②因为同意权力矗立在契约上,③执行这权力的人遵行契约是一个须随时加以监督的问题。④在横暴权力之下,没有反对,只有反抗,⑤因为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的关系中。因之横暴权力必须压制反抗,不能容忍反对。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但是有时,一个社会不能同时试验多种不同的方案,于是在不同方案之间发生了“冷仗”,争取人民的跟从。为了求功,每一个自信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都会感觉到别种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的方案的注意和拥护,因之产生了不能容忍反对的a“思想统制”。
回到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说,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b“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急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A 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B 。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甲)。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是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乙)。
(节选自《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1.文中用“冷仗”比喻不同方案之间相互对峙,相互渗透,宣传己方价值观念,以达到打垮对方的目的,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老师”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引号作用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语段阅读9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093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