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部”,统计造假不仅扭曲发展实情,更会误导政策制定、损害群众利益。自全市统计造假专项整治开展以来,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过关思想”“反弹风险”仍客观存在。今天召开专项整治“回头看”动员部署会,就是要对前期整改情况再核查、对潜在风险再排查、对长效机制再完善,以“钉钉子”精神坚决铲除统计造假土壤。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肯定整治成效,把握“回头看”工作的坚实基础
过去一年,全市统计系统以“严”的基调推进专项整治,在案件查处、数据治理、制度建设上持续发力,累计核查统计调查单位3200余家,整改问题数据1.2万条,统计生态得到初步净化,为“回头看”工作筑牢了基础。
(一)专项整治“破局见效”,造假行为得到有力遏制
一是“靶向查处”形成震慑。聚焦工业、投资、贸易、农业等统计造假高发领域,组建12个专项核查组,采用“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企业、乡镇开展核查,查处统计造假案件18起,处理25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8人,移送司法机关2人。如查处某县工业企业虚报产值问题,该企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多报产值2.3亿元,相关责任人被严肃问责,企业纳入统计失信名单;查处某乡镇农业统计“凑数填报”问题,对编造粮食产量数据的3名工作人员给予警告处分,形成“造假必被查、查必严追责”的鲜明导向。二是“源头治理”压缩空间。开展“统计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规范企业统计台账设置,要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服务业企业建立“原始凭证—统计台账—报表数据”三级溯源体系,累计指导2800余家企业完善台账;清理“僵尸企业”“空壳单位”156家,从源头减少虚假报送主体,今年以来新增统计调查单位入库准确率达98%,较整治前提升15个百分点。三是“失信惩戒”强化约束。建立统计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将123家存在轻微统计违规的企业列入“信用警示名单”,限期整改;将28家严重统计造假企业列入“失信企业名单”,实施联合惩戒,限制其政府项目投标、银行贷款等资格,推动企业从“要我诚信统计”向“我要诚信统计”转变。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统计局统计造假专项整治“回头看”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5247字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525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