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1979年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诗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二、要点梳理
【作品简介】
《艾青诗选》收纳了艾青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作品共49篇,所选作品内容广泛,艺术圆熟,是艾青诗歌"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诗人对祖国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的深切哀鸣,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国家英勇斗争,鼓舞着新时代的青少年奋进。
【创作背景】
1979年艾青自己编写《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20 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前期创作开始于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
1978年诗人重返诗坛,开始了其后期创作。经过了20年的沉寂,诗人“归来”,情感澎湃高涨,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作品主题】
从诗歌风格上看,新中国成立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思想内容上看,艾青的诗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
【艺术特色】
1.语言之美
艾青的诗总是富于口语化,他一生坚持用口语写诗,他排斥华丽的矫饰,弃绝空洞的说教,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和语调写诗,他所追求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散文美。正如作家胡风所评论:“他的语言不过于枯瘦也不过于喧哗,更没有纸花纸叶式的繁饰,平易地然而是气息鲜活地唱出了被现实生活所波动的他的情愫,唱出了被他情愫所温暖的现实生活的几幅面影。”这在其诗《向太阳》《北方》《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均有体现。如:“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这体现出了艾青的诗具有整体浑厚的流动感,是一条河的生命的起伏与节奏,是一片生发气韵的土地的激情。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复习|专题09 名著《艾青诗选》6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01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